主题论坛 | 朱子瑜:城市设计与城市风貌管理
芒福德认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一个是语言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所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一个城市的风貌了表达这个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沙里宁认为城市风貌破坏是城市危机表现,其实质是文化的衰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
伟大的城市背后一定有伟大的文明所支撑,比如北京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马丘比丘遗迹反映了印加文明的辉煌。
哈工大郭恩章老师将城市风貌理解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内涵所综合呈现出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的集合,事实上“风”和“貌”是互为表里、互为前后、互为因果关系的,看到是“貌”,感觉到背后的“风”。
首先,风貌的形成和改变是有一定的规律,首先风貌具有整体性的概念,个体的风格并不能代表一个片区或者是整体的风貌,习总书记也在讲话中提到风貌的整体性。
其次,风貌是长期形成的结果,不是一时,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所形成,是历史在非物质形态上的人文传承慢慢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
再次,城镇风貌需要满足公共审美的需求,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健康向上、得到美的共鸣和启发。
我们在城市设计中经常会遇到景观风貌定位的问题,往往总结不出规律性。举个例子,譬如《北京市总体城市设计战略》目的是研究北京市总体的景观风貌定位问题,北京需要代表国家的形象,需要很好的完成首都的职能,并且要有引领作用,本身还要宜居。如何展现大国首都风范需要有一个风貌定位,大国首都风范来自于历史非常悠久、要有灿烂的文化、要有国际引领,这几件事情才可以称得上大国首都风范,结合历史、现状等等,最后给北京市景观风貌定位为首都味、东方韵、国际范。其实表现在城市中,是相当的综合、相互有关系的,并不是严格分区的概念。
另一个例子是目前在做的义乌整体城市设计工作,根据义乌的历史及现状,提出了东方风范、国际风尚、江南风韵、异域风情,这里面有风,也有貌。
风貌需要感知,如果感知不到就没有意义,风貌感知要素大致总结为山水环境、开敞空间、建筑表现。
山水环境是城市风貌感知的基调,比如在北川新县城的城市设计当中,注意到周围山 46 32520 46 15231 0 0 2897 0 0:00:11 0:00:05 0:00:06 2897水连绵天际线的壮观,整个北川县城坚持不搞高层,整个城市形态就是以平缓、舒展来展现,重庆的城市设计则是很好的借鉴山水,旧金山则是更强化山水,高层建筑建在高处,低层建在低处。水的环境,包括水网城市,均注重水网保留,良好处理城市空间和水网的关系。
开敞空间是我们城市风貌感知场所,我们需要在开敞空间里面来感知我们的风貌,广场、街道都是城镇风貌非常重要的感知要素。城市里面有的绿地系统,不管是城市公园、口袋公园,还是绿化广场都是我们感知的场所。
建筑表现是我们风貌感知的焦点,比如在城市里面拍照多数画面是建筑做背景,这也是地方最重视城市风貌的关注点。建筑通过秩序、比例、结构、色彩、质感构成等要素,形成了特别抢眼、甚至是抢戏的角色,在城市风貌当中占到主导的地位,承担起了焦点的作用。
事实上从城市风貌角度来讲对建筑表现还是有规划的要求,因此规划师与建筑师共事时,有时会产生矛盾,有时会达成一致。建筑在城市当中应当有一个非常得体的表现,这个得体的表现就反映在形式是否符合功能、形式是否符合身份、形象是否符合角色、形态是否融于环境。建筑设计本身有一个风格的问题,宋春华部长讲“建筑是城市物质实体的主体,又承载着政治诉求、民族精神和审美气质,是塑造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和城市的一张名片”,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之高,使得我们对建筑设计的关注度比较高。
通过什么途径来感知风貌,概括起来大致通过几个方面:景观可视、文脉可读、场所可悟、特色可辨。
景观可视:以北京为例,过去有燕京八景,后又增八景,现在来看若再不加控制就将看不到。
文脉可读:城市形态的变化、格局的变化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进行的,若不注重文脉的延续突然做了断裂式、跳崖式、革命性的改变,使得我们城市风貌变化很突然。下面的案例都是我们城市改造当中出现的案例,汉堡旧城更新注重了城市空间的肌理变化,文脉的延续,而北京银河SOHO则是其反例。
场所可悟:做广场规划,事实上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营造一种场所,而且这个场所在提供活动的同时让市民可以有对风貌的感悟。
特色可辨:如同建筑设计,在许多地方特别引起领导的重视,往往是为了求特而特,但是城市风貌特色是可遇不可求的,首先把风貌做好然后再去求特色,如果一味去追求特色会出现奇奇怪怪的现象。特色可辨其实就是总书记说的三个意思,要反映地域特征,表现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性。
目前我国的城市风貌,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讲是贪大崇洋、求怪媚俗,从城市风貌角度来讲是杂乱无章、千篇一律,分别是两个极端。
城市风貌往往变成被设计、塑造、创造,但实际上城市风貌是逐步形成的过程,规划需要自上而下地来进行管控。其管控的必要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来体现。
建设部从2014年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关于如何制止奇怪建筑和城市风貌的调研,提出要注重城市设计,希望从中央开始关注,包括总书记在内一系列领导作出很详细的批示,希望来根治这个现象,同时运用城市设计这个工具进行管控,分别在城市工作会议以及后来若干意见当中讲了两点: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我们所感知的要素,即山水环境、开敞空间、建筑表现,就是我们可以做的管控内容。
山水环境是讲城市和山水之间的形态关系,也可以说山水格局,应当在开始就需要有景观风貌方面的考虑,而不是到最后只剩下刷墙。
上面案例是山东某个城市,新区建在湖边,还有山包,控规做完如左图示。若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将路网调整,水系周边变成开敞空间,沿湖用地拿掉,则顺应了山水环境。
开敞空间要呈系统的加以整理,并且每处开敞空间要设计好,这是我们感知风貌的场所,最后就是管控的内容——建筑表现。建筑在城市当中的体型、色彩、质感如何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城市设计提出要求,建筑师将会发挥的很好。
管控方法恰恰对应前文的四个管控路径,即景观可视、文脉可读、场所可悟、特色可辨。
景观可视方面,看山水:比如温哥华保护风景的眺望控制,以建筑高度能否看到山水风景作为要素控制。看城市:慕尼黑风景规划中提到城市天际线眺望控制作为一种城市设计战略,落实到景观控制中、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中。看历史:伦敦在城市形态的管控力度上,较巴黎是比较轻的。即使如此的管理概念,伦敦依然会对“历史建筑能否被看到”进行战略思考,并制定战略性眺望景观系统,其中把圣保罗教堂能不能被看到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看风景:巴黎的纺锤形高度控制及景观整体保护规划,就是为了看到城市的风景景观。
文脉可读方面,举两处案例。一处是座落在奥地利格拉茨市中心的美术馆,当地的人把它讲作友善的外星人,虽然是超现实的形象,但却在文脉上有延续,另一处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案例,可以说是负面的视觉景观,两处作对比,一个是友善的一个是跋扈的,差别在于对肌理的认识。
柏林曾经做过旧区更新国际招标,一等奖和二等奖较好的延续了文脉,与建议案比较可看出评审意图,对原有文脉的重视;上海将144条道路定为风貌道路,其中64条历史风貌道路永不拓宽,这些努力都是文脉可读的管控方法。
场所可悟,以北川抗震纪念园为例。当时许多建筑大师做了方案,风格和理念均不同,温总理指示说要综合,因此另外成立了城市设计小组,张锦秋老师领衔指导,最后形成方案,由各建筑师去落实。
特色可辨,比如巴厘岛,岛上的规矩是所有建筑高度不能超过椰树,很简单的保住旅游小岛的特色。
城市设计是管理景观风貌的有效工具,所以要运用好,而且建设部也试图通过管理办法和技术导则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纳入管控机制,甚至是在实施平面上希望可以发挥很多的作用。这样构建中国特色人居环境的道路可以走的顺一些,也可以早日完成美丽中国建设的任务。
本文根据速记稿整理而成,未经主讲人确认。
整理人:房钊